一對一"跟蹤式"女性終身健康管理服務!
子宮頸糜爛是比較常見的婦科疾病,大約有20%甚至更多的婦女患有此病。宮頸糜爛與子宮頸癌有一定的關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因果關系。宮頸糜爛是慢性子宮頸炎的一種現象,表現為子宮頸口周圍有鮮紅或粉紅色斑點。慢性子宮頸炎多發(fā)生在已婚婦女,但是并不,未婚無性生活史者也可能會發(fā)生子宮頸糜爛。
子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的局部特征之一,重慶安琪兒婦產醫(yī)院的專家稱,根據病變過程的不同,宮頸糜爛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真性糜爛
由于宮頸表面經常有較多的粘液或膿性分泌物覆蓋,這些分泌物長期刺激、浸漬宮頸外口周圍的鱗狀上皮,再加上宮頸深層組織的炎性浸潤,使覆在宮頸表面的鱗狀上皮失去活力而脫落,形成潰瘍,這就是真性糜爛。但這一糜爛面很快就被其周圍的柱狀上皮所覆蓋,形成表面呈顆粒狀、有一定光澤的紅色區(qū)域,即假性糜爛。我們日常工作中所發(fā)現的子宮頸糜爛,多屬于假性糜爛,而真性糜爛只是這一病變過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經常表面被被柱狀上皮覆蓋而成為假性糜爛。
根據病變程度的不同,子宮頸糜爛的外表特征也有很大差異。臨床工作中常將宮頸表面柱狀上皮生長緩慢,僅為較正常的單層柱狀上皮覆蓋,外觀平坦,表面潮紅、光滑的這一類型稱為單純型糜爛。如柱狀上皮生長速度快,并向間質生長,形成腺體增生、擴張,肉眼觀表面呈細小顆粒狀,稱為顆粒狀糜爛,或濾泡型糜爛。如間質增生明顯,宮頸表面形成許多小的突起或溝回,肉眼觀表面高低不平,此種類型糜爛稱為乳頭狀糜爛。
假糜爛
糜爛的病理學概念是指“表面上皮的脫落”,而臨床上常見的宮頸糜爛,多為宮頸外口周圍的紅色區(qū)域發(fā)生糜爛。陰道鏡檢查時,在紅色區(qū)表面涂以3%醋性酸后,可見到紅色區(qū)域局部呈“葡萄串”改變,此乃柱狀上皮水腫引起。如對該處行活體組織檢查,顯微鏡下可見到表面被覆柱狀上皮。因此,如嚴格按照糜爛的病理學定義,此處并不屬于糜爛,因此被稱為假性糜爛。臨床工作中所見到的子宮頸糜爛,大多數都是假性糜爛。
先天性糜爛
在胎兒發(fā)育期,除陰道上皮外,其它生殖道上皮皆起源于體腔上皮。當胚胎發(fā)育至第3或者第4個月時,子宮頸管內的圓柱狀上皮和宮頸陰道部表面的鱗狀上皮已經可以明顯地區(qū)分,此時兩型上皮的交界處不是在宮口,而是位于子宮頸管內。當胚胎發(fā)育至第6到7個月時,宮頸的柱狀上皮已具備了分泌功能。
在妊娠晚期,這些柱狀上皮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宮頸粘膜柱狀上皮增生,開始向宮頸口外方生長,并超越了宮頸外口,因此在新生女嬰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宮頸外觀類似成人的宮頸糜爛。由于此時并不存在裂傷、感染等形成宮頸糜爛的因素,故把這種糜爛稱為先天性糜爛,這種糜爛會在出生后,由于母體的雌激素影響而消退,新生女嬰的這種糜爛也自行消退。
后天性糜爛
后天性糜爛是和先天性糜爛相對而言,多發(fā)生在卵巢功能旺盛的生育年齡婦女,宮頸管柱狀上皮受卵巢產生的雌激素影響而出現過度增生,超過宮頸外口,從而使宮頸外口呈糜爛狀。此種糜爛的外觀與炎癥引起的糜爛無異,只是引起糜爛的原因不同而已。
這種糜爛多見于妊娠期,產后大部分都能自行消退。由于病因不同,其臨床表現多少有一些差異。此類患者的白帶也會增多,但白帶的性質為清亮粘液狀,緊緊貼附于宮頸表面,不易擦掉。病理檢查時柱狀上皮細胞下沒有炎癥細胞浸潤,而有腺體和間質增生。說明這種糜爛可能和內分泌改變有一定聯(lián)系,而和炎癥似無直接關系。當然在糜爛的基礎上很容易引發(fā)炎癥感染,但這種炎癥表現只是癥狀,并不是糜爛的真正原因。
上一篇:子宮內膜炎需要注意些什么
下一篇:哪些是子宮息肉的癥狀